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悦读人生 > 正文

我和英语的故事

2013年01月02日 悦读人生 ⁄ 共 431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556 次

话说成功的经验都类同,此乃英雄所见略同;而失败与挫折,却如同基因一般,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克隆。我的英语并不完美,我与英语的故事也充满曲折,现在拿出来晒晒,顺便测试一下前面的理论。

我与英第一次

我是14岁那年才开始接触英文字母的。当时刚上初一。我小学毕业于一间不起眼的村校,小学期间没有学习任何英语。没错,我是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不象城镇的同龄人,一般都会有两、三年英语的经历,至少达到理解“这是一本书”的程度。

我当时爱钻牛角尖,除了纠结a,b,c,d的发音,究竟是先有英文还是先有拼音以外,还纠缠isn’t中的’究竟是否字母o的缩写。我成功地把我的同学和老师搞得很烦。我不断地刨根问底,结果被告知记住就好了,正如将What would you like记成“what我就来”一样。

我的汉字虽然些得可以,但是英文字母写得很差,不是i少了衣领写成i,就是q少了燕尾成了q。那是因为,我试图将英文字母汉化为拼音。后来好不容易被英文老师纠正过来,结果一下子全盘西化,轮到语文老师批评我,将汉语拼音写成了假洋鬼子。

不过我的那股韧劲,还是得到了回报。第一次期中测试,我的英文程度从几近全班倒数,一下子窜到名列前茅。我考了96分,全班最高98分。我有自知之明,这不能代表我的程度有多高,纯粹是因为卷子太容易,很多有识之士高屋建瓴地粗心大意而已。不过有一个转折,自那以后,当我开始纠结can’t中的’是否no的缩写时,大家开始没那么不耐烦。

我很好奇最近流行一种讲法,说江浙人士学习英语有特殊优势,因为当地的方言的发音结构,容易发出英语的一些生僻音节,如v。没错。于是有人说江浙人士的英语,尤其是口语灵光,那是占了母语的光。但真理过头一点点,就成了谬误。

至少在我的中学期间,英文就像甲骨文,是用来研究和考证的,不是用来说的。这也是条件所限。就语言学而言,说好一门语言,特别要注意听力的摄入和口语的输出两部分,而且前者尤其重要。而当时,除了英文老师带有口音的朗读以外,就是朗文英语教材配套的磁带,在质量一般的教学录音机的喇叭中播放——那声音,有如鼻塞的人,戴了十张口罩在讲话。

不过我很幸运,在我的不断考证下,语法结构好像大蒜一样,被我层层剥开,其义自现。同时伴有泪水,那是师友们对我古怪的问题,哭笑不得的眼泪。一旦破解了英语语法的莫尔斯密码,我的英文考试成绩,就像绩优股票,一旦涨上去,就再也没有下跌过。

因为成绩的优异,我被选派参加首届全国英语竞赛,居然取得了全县的特等奖,凌驾于一等、二等、三等、优胜等统统所有奖以上。这让我飘飘然了好一会儿,直到有人告诉我全国至少有几百个县。膨胀的内心被戳破之余,我对伟大祖国的地理和人口,第一次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当年没有考听力,这对我是万分的侥幸,因为次的比赛就要考听力了,听说挺难的。

大学时期栽跟头

后来就高考。结果失利,英文成绩也不如预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我被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之后,也得到了一张前赴香港学习交换的船票。当时香港本科还是三年制,所以第一年我仍然待在内地的大学,补习数学和英语。没办法,谁叫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比不上人家的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呢。

英语听力和口语,这两座殖民主义遗留给全世界的大山,最终要压在我头上。我无助的感觉象孙悟空,纵然有七十二般武功,但五指山一压下来,就死翘翘。彷徨的我,遇到了李阳的疯狂英语。要学老外,四肢肌肉要锻炼,口腔肌肉更要锻炼。这是多么有哲理的思想啊。

于是我作出了人生中第一笔的知识投资:购置了一套李阳的《疯狂英语》黄宝书和步步高的复读机。当磁带放入复读机,我人生第一次听到了清晰的美式英语发音。接下来就是疲劳轰炸,从此我们宿舍除了遍地垃圾的环境污染,又多了一项声音污染。

将近一年的连续轰炸的结果,就是将我江苏的直舌头,硬是拧成了北方的麻花卷,满嘴美式英语,咿呀都带儿字。在踏上赴港征途之前,我内心充满东方红,因为嘴上终于挂上了洋泾浜。良好的感觉维持了一阵子,直到踏入香港的教室,恍然发现,人家是英殖民地,讲的是英式英语。

不过不打紧,英美本一家。我很庆幸美国的开国元勋当时没有因为憎恨英国而指定法语为官方语言。短暂的调节,就像头发离子烫,舌头恢复了自然直。可是问题也来了当我翻开教学大纲,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陌生的单词,syllabus,course,academic,seminar,tutorial,等等。我额头的汗,象被泼了冷水一样,不断往下滴。

词汇,从来没有问题的词汇,出了问题。以前的学习的词汇,就像温室的花草,都是预先画地为牢,课本和测验都不越雷池一步。可现在是来到了大海,不管生的、熟的,难的、易的,长的、短的,常用的、生僻的,象海浪一样冲击过来,躲避不得。英语,再也不是被学习的对象,成了的工具。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原来是这个意思。

而我的英语写作,也出了问题。我们学到的英文八股结构,终于得到了善意的批判。文章的开头,除了with the development of之外,我居然想不出其他结构。我英文特等奖那残留的、哪怕再小的、虚荣泡泡,也被刺破了。我就像古时那邯郸学步不成的燕国人,感觉很尴尬,feeling utterly awkward。

优越感的破灭,并没有就此打住。期末测评的一部分——上台的讲演(presentation),才是觉醒前的噩梦。准备讲稿是一回事,拿着讲稿上台念是另一回事;而拿着讲稿上台念,讲稿写得不好,同时念得又不好,那才是大件事。当时的情形,就像是东非大草原,滴汗如雨注,而心里有万千野兽,在狂奔,伴随着猎人那原始的鼓声。

还好,天道酬勤;另外,作为班里唯一的大陆学生,我自然成为了那“突出”的一位。英语老师比较照顾我(以及其他班级的大陆学生),我们受到特别的课外英语培训。这些额外的辅导,如涓涓溪流,润物细无声。资本主义社会的老师,为什么不自私?

如何扩展词汇?从报刊上学习,从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学习,从expenditure和consumption开始学习。如何锻炼听力?从TVB Pearl上学习,从BBC学习。如何练习口语?不,你应该直接问How do I practice English,然后I shall discuss it with you。如何提高英语的整体能力?Don’t worry. Get yourself fully exposed to it. And English will catch up with you. 始终要记得,英语仅仅是工具,通过英语,得到你想要的。

对外界信息的渴望,成了我广泛阅读的原始动力,《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等,成了我的信息来源;TVB Pearl的英文电影,成了我的娱乐来源。另外,我把每次功课,都当成练习英语的机会,无论是写作还是讲演,力求完美。渐渐地,我终于度过了青涩阶段,我开始感觉被英语“逮”住了。

我当时英语水平那青黄交接的情形,据说成了学校英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难得得对象。因为香港本地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起,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学校题材库当时并没有不好、不差的样品,我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成了英语老师语言教学的一个素材,为此学校让我录了一段讲演的视频,作为教学示范的案例,让大家don’t be shy but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要是提前不知道事出有因,我的虚荣心可能会多飞一会儿吧。

可能听起来出人意料,但是让我最终下定决心学好英语的,却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他本人就是英语很晚起步却努力成才的绝好样板。他二十多岁才开始认真学习英语,后来美国博士毕业,还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虽然我主要着迷于他的经济学理论,可是爱屋及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根据他的经济判断,当今中国青年的时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是学英语。这是2004年下的论断,我想,到今天为止,还是十分正确的。

另外一个榜样则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他的英文名著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吾民》)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让我第一次从英文这个第三方的角度,审视养育我的民族。虽然他的英文比较艰深,但是内容更加引人入胜,在字典的陪伴下,我在图书馆度过了好多个夜晚,终于,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成为我啃下的第一本英文著作。

 

 

毕业以后再回首

如此这般,青葱的大学时代就流走了。后来我选择前去英国继续学习经济学。在雅思(IELTS)考试上,可以说毫不费力,拿到了7.5的平均分,虽然事前的准备仅限于一套样题。英国的时光,让我更加理解英文作为工具的含义。同为大陆来的同学,上课听不是很明白,我很乐意给予理解上的帮助。作为回报,我也得到了在专业上的帮助。真正愉快的时光,是在宿舍厨房,与来自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莫斯哥、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等的同学,用带有五花八门口音的英语,天南海北地吹水。

英国回来以后,我有幸进入了南方的一所大学,成了一名经济学讲师。与别不同的是,该校教学语言是英语。我自认为正中下怀,直到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同学给我的昵称叫“滴汗小白”,并不全面,因为我的脚也在颤抖。期末作业英语讲演10分钟是一回事,上台英语讲课90分钟,完完全全是另一个世界。结果,汗,滴了一个学期,脚,抖了半年有余。

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听说了有同声传译这么一个行当,第一次了解到英语流利还可以赚钱,顿时感觉张五常教授的预言应验了。于是去报名,学习了半年。半年虽短,却足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同传的基本功之一,要求影子般地跟读英语原声,准确率在90%以上。而达到这个水平,得花360个小时练习。平均一天一个小时的话,就得一整年。但是,一个小时的影子跟读,非常痛苦。所以两年以上的练习,必不可少。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虽然我并没有如愿以偿成为同声传译,影子练习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此后断断续续五年来的练习,让我受益匪浅。影子练习,不光提高了听力,还提升了口语,加强了语感,扩充了词汇量。这在后来外企的工作上,派上了用场。那一次次的跨国电话会议,印度、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英国、美国、还有不知国籍的同事,压缩在一条电话线上,共商大事,是天堂,也是地狱。不过有一个诀窍,如果听不懂印度口音的英语,那就上TED下载一个印度人的演讲,影子练习十次吧。

以上是迄今为止我与英语的故事。因为我还年轻,所以未完待续。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1f33001011qy3.html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